
这是一种在C57BL/6和其相关品系小鼠(比如:C57BL/10,C57BR,C57L,C58等)易发的异常重复行为——“理毛”(Barbering)行为,也可以说是过度理毛(over-grooming)。小鼠会咬或咀嚼同窝其他小鼠的毛皮,结果就是小鼠的身上的毛被“啃”秃了。脱毛的小鼠往往是雌性居多,而且冬天脱毛的情况比夏天更加频繁。
理毛行为通常对小鼠没有什么伤害,脱毛的部位皮肤一般没有损伤、也没有红斑或肿起。万一出现过度理毛造成溃疡性皮肤损伤,建议以碘酒擦拭伤口,一天 1-2 次,一周左右可以改善。
如果一笼小鼠中只有一只“吃毛”小鼠,那么只有它自己依然保持完整的皮毛,把这只小鼠从笼中移除之后,其它小鼠的毛发通常就会长回来。当然,很多时候要找到这只罪魁祸首其实并不那么容易,因为小鼠在给同伴理毛的同时,也会给自己理毛。
压力、饲养环境、季节、饮食似乎都可能触发理毛行为。例如Jax lab从1997年4月开始将11%脂肪含量的饲料换成提供含有6%脂肪的饲料之后,C57BL/6J脱毛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都有显着下降。还有一些小鼠可能会对垫料过敏,进而发生脱毛,区域主要是胸部、腹部以及四肢和垫料接触的地方。
早前认为理毛行为可能是小鼠群体等级制度的体现,不过也有研究表示这也许更倾向于一种类似人类拔毛狂躁症(trichotillomania,hair-pulling disorder)的行为。至今这个问题仍没有确切的解答,所以也没什么预防的好办法。
寄生虫或细菌、真菌感染也会导致小鼠脱毛和皮肤病。比如: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会造成小鼠脸部皮肤脓疮;链球菌会引起局部坏死性溃疡性皮肤炎(如颈部两耳间等);毛虱也会导致小鼠发生严重的皮肤病。一旦发现可疑的皮肤溃疡或红肿,建议咨询兽医后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。
雄性小鼠打斗有时也会导致局部脱毛。虽然雄性小鼠较少发生过度理毛,但在同笼饲养的过程中经常会通过打架来确立笼内的社会地位。斗殴过程中容易在头、颈、背、尾部发生咬伤,重则皮破血流、轻则局部脱毛。解决方法也是把皮毛锃亮、毫发无伤的“统治者”请出去。这一轮打斗终止,其余小鼠的伤势就可以慢慢恢复。
基因突变或遗传缺陷也会导致小鼠脱毛的表型。比如Hoxb8基因缺失小鼠、Hr基因突变小鼠等。